250頁以下的書,都會被我當成捷運書。因為常要通勤的關係,包包裡沒一本能看的書會很無聊,不過因為是短時間閱讀的關係,我都不會選太難懂、需要思考的書。

        「廚房」就是很適合當捷運書的書種。吉本芭娜娜在幾年前曾經訪問過台灣,那時候她的書風靡全台灣,同期的好像還有江國香織,那時候的吉本與村上村樹在台灣的文學聲勢幾乎有得拚,我就是在那時候買下這本書,放到現在才看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種壓抑的痛。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民族性的關係,他們感情的表達呈現似乎都很壓抑,不論是吉本芭娜娜、村上村樹,甚至是其他我看過的日本作者,筆下的人物對情感都很壓抑,像是……一種沉默的承受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論是受多大的痛,都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來吸收,甚至是遺忘,不吵旁人、不讓旁人關心,有時甚至躲避旁人的關愛眼神,就是自己,獨自地、一點一滴地,慢慢承受、慢慢轉換、慢慢努力往前走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一篇「廚房」,書中主角御影,因為相依為命的祖母的死,將一切寄託在最喜歡的廚房裡,只有在廚房邊才有安全感,才能睡的安心,似乎也才找得到自己生存的依靠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篇「滿月」,主角雄一的變性人母親(父親)死於愛慕她的精神病患手中,為了忘卻這個痛,他將自己放逐,在御影出差期間,一個人悄然離去,最後還是因為御影而回來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篇「月影」,主角皐月為了擺脫戀人的車禍離世而慢跑;阿佟為了放不下哥哥和戀人同時意外離世而開始變裝,每天穿著戀人生前制服上學,最後在一個奇特、一百年一次的日子裡,他們都看到離世的戀人,「感動嗎?」「很感動。」可是那種在你眼前又觸摸不到的痛,再次襲來。

        與其長期在河底辛辛苦苦地掏揀,還不如手上的一把沙金迷人。苦苦地留在原地守著傷痛,還不如抬起頭來分分秒秒往前走,時間之流是不會停下片刻的。必須離開,離開那個痛。

        好細膩的筆觸,好沉重的壓抑,活著人想要輕鬆,但是身旁的人離世,是多麼痛苦的打擊,像是自己獨自一人在地球上活著,想知道自己何時結束,卻又像永遠結束不了般,還是得日復一日地往前走,然後沉痛,仍舊背在自己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張韶涵在「真的」這首mv有句獨白:你知道吉本芭娜娜的廚房嗎?一個奇異少女為了愛,想成為廚師的故事嗎。愛一個人,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?

        我覺得愛一個人是幸福的,但是當幸福在眼前消失,那種痛是比幸福帶來的感覺還要衝擊上千倍,那深沉己極的表情彷彿已經將這世上所有的悲喜都一口吞盡了,以致環繞著她的空氣有些緊繃。多麼痛的譬喻敘述呀!



引伸連結:
博客來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097358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n's 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